2017年,我受上级部门委派,前往新疆喀什市岳普湖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援助工作。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,我不仅投身当地传染病诊疗一线,更与各族医护人员、百姓结下了深厚情谊。工作期间,我将重心放在结核病规范化诊疗上,通过“传帮带”模式培训医护人员,系统讲解结核病防治知识,规范诊疗流程,帮助医院独立开展胸腔穿刺置管技术,让原本需要转诊的患者得以在本地治疗,切实减轻了他们的负担,为当地医疗水平提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
援疆的日子里,我深切体会到祖国的幅员辽阔、大好河山的秀丽壮阔与边疆百姓的热忱。这段经历不仅开阔了视野,丰富了人生阅历,更重塑了我的认知与思维。回到单位后同事们打趣说:“头发稀疏了,内涵却更足了”。这份成长,正是援疆岁月最珍贵的馈赠。
2020年,泰安市结核病预防工作职能调整至市疾控中心,原科室主任裴爱香调任后,我接过重担,主持呼吸一科工作。“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”,从科室卫生到运营管理,从治疗方案制定到团队协调,大小事务都需亲力亲为。幸运的是,在全体医护人员的支持下,科室迅速步入正轨,为后续挑战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新冠疫情来袭,成为我任科主任后的首场“大考”。为严防院内感染,我带领科室医务人员率先学习新冠病毒特性、传染方式、临床表现、消毒隔离措施、诊疗原则等等,亲自把关每一位就诊患者的筛查。科室多次实施封闭管理期间,我带头吃住在科室,连续值守半个月。没有床位就打地铺,餐食单调也咬牙坚持,这些身体上的疲惫都抵不过对家人的思念——明明同处一城,却难相见,这份牵挂远比辛劳更磨人。
同事们心疼我,劝我让年轻大夫轮流值守,我总想起援疆时的场景:当地医院从领导到职工,24小时值班是常态,甚至连续数天无法回家。“他们能把特殊当日常,我们更该坚守职责。”正是这份从边疆学来的强烈的职责担当、无畏的奉献精神、坚定的大局意识,支撑着我们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。
医疗行业“活到老学到老”的特质,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中愈发凸显。唯有不断更新医学知识、掌握新技术新方法,才能紧跟时代步伐,更好地服务患者。
去年,一位县级医院转诊的李大爷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。
李大爷肺结核病灶比较广泛,并且左侧气胸,虽经紧急处理,仍有严重呼吸困难。我第一时间查看了李大爷情况,反复观察CT后发现,县级医院将引流管置于腋前线第四肋间,而非常规的锁骨中线第二肋间——因患者肺结核患病时间较长,左侧胸膜黏连,左肺上叶压缩相对较小,左肺下叶几乎完全萎缩,特殊病情需特殊处理。
然而,次日李大爷呼吸困难加重,全身近三分之二面积出现皮下气肿,情况十分危急。值班大夫建议转省级医院,我初步判断患者应该是发生了张力性气胸,考虑转院时间长,风险更大:“必须争分夺秒先行救治!”紧急联系CT室,扫描发现左肺上叶气胸带扩大,结合病史分析,这是结核菌引发胸膜炎导致的液气胸,已发展为张力性气胸。值班大夫提出效仿省专家指导的负压吸引术,我提出不同意见:“引流管在液平面以下,负压只能吸液,黏连的胸膜会阻碍气体排出。”关键在于脏层胸膜破口位于左肺上叶,现有引流管被积液堵塞,气体只能渗入皮下。“必须在上部重建引流通道!”我鼓励顾虑重重的值班大夫:“即使穿破胸膜,也是建立了排气通道,能缓解张力。”在我的指导下,新的引流管于左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置入,积压的气体瞬间排出,李大爷的呼吸逐渐平稳。
事后我对团队说:“援疆时,当地大夫也曾遇气胸就转诊,可学会技术后,他们敢接诊了,患者负担也轻了。我们不能因复杂就退缩,要敢于承担责任,合理评估风险,才能抓住最佳救治时机。”
作为医生,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同样关键。前段时间,患者郝某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治疗接近1年,疗程即将结束,前来门诊复查,他精神颇佳、有说有笑,但我一句“你好像瘦了”引出了隐患——郝某说家人也察觉他半年来体重下降。虽然郝某看起来生龙活虎,没有不舒服的地方,但我总感觉不正常。按常理,这类患者症状控制后体重是逐渐增加的状态,或者维持不变,至少不会减轻。我反复问诊、查体,郝某全身未发现异常体征。我当即加验粪便常规,结果显示潜血阳性。
随后,我建议进一步做胃肠镜,郝某起初犹豫做胃肠镜(不在慢病报销范围内),我反复劝说并联系查体中心为他申请优惠。最终肠镜发现直肠占位,手术切除后恢复良好。正是这“多问一句、多查一项”的细心,让隐藏的危险无所遁形。
回想援疆时,我和同事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走访街巷,了解当地风土人情,深刻感悟到当地人民真挚的热情好客。看当地干部农忙时下地帮扶,看百姓生活从“吃了上顿愁下顿”到日渐富足,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将民生工作做到了实处。
工作还要继续,经验需一点点积累。未来我将继续精进医术,开创进取,配合国家政策推进结核病防治,守护一方百姓健康。而新疆,这个刻在我心底的“圣地”,终将有机会故地重游——那时,我要更深入欣赏祖国大美河山,好好看看这片热土上,愈发璀璨的烟火人间。
文:高磊